×

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翻译

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翻译(明史纪事本末河漕转运文言文翻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3 15:08:58 浏览65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明史纪事本末河漕转运文言文翻译

下面将整段文字连起来解释。
(宣宗宣德)七年,置吕梁漕渠石闸。初,陈瑄以吕梁上洪地险水急,漕舟难行,奏令民于旧洪西岸凿渠深二尺,阔五丈有奇,夏秋有水,可以行舟。至是,复欲深凿,置石闸三,时其启闭以节水,庶几往来无虞。
翻译:
(宣宗宣德)七年,在吕梁的漕渠上设置石制水闸。之前,陈瑄因为吕梁山的上洪镇地势险峻水流湍急,漕船难以行驶,奏请批准后调用民夫在旧洪西岸开凿水渠,深二尺,宽五丈多,夏秋季节水量充足,可以行船。到此时,又规划(将水渠)加深,设置三座石闸,到时候根据水流量的实际情况开启或关闭石闸以调节水量,预计船只往来没有问题。
难点词语:
置石闸三:定语后置,即置三石闸,设置三座石闸。
时:适时;其:代指石闸。
庶几:文言文表示希望的语气词,或许可以。这里可译为“预计”。

有才敏者或尼于私什么意思

有才敏者或尼于私的意思是:有的官员才思敏捷可能为私心所困。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明史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史书。清谷应泰(1620年~1690年)撰。本书所记载的时间,从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开始,一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自缢为止,谷应泰等人将这近三百年的时间,他们所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列成八十卷,记述这些事件的始末,各卷后面都附有谷应泰曰的史论。本书比官修《明史》修成的时间还要早八十多年,综合了多部明代史书编纂,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翻译

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翻译如下: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皇太子即位,颁布诏书赦免天下,把第二年定为弘治元年。征召马文升担任左都御史,马文升谒见皇帝,皇帝赏赐他一套大红织金衣。这大概是皇帝做太子的时候,平素知道他的名声的缘故。

马文升感激皇帝的特殊恩遇,自己奋发振作,只要是知道的就没有不说的。皇帝亲自耕田结束后,与众大臣宴饮,教坊司安排杂技表演来侍奉,有的人说出不庄重的语言。马文升神情严肃地说:刚即位的皇帝应该知道农事的劳苦,难道应该用这些东西来扰乱皇帝的视听吗。

当即斥责他们并让他们离开。张吉、王纯、丁矶、敖毓元、李文祥因为议论朝廷政事一并被贬谪到远方,吏部主事储礶上奏说:“这五个人,既然是因为直言进谏而传示国人,一定不会改变气节来玷辱自身。现在把他们都弃置在南方荒远之地,那里缭绕着毒雾瘴气。

他们与死亡为伴,从情理上来说确实值得同情。请求选取并把他们安排在研讨风教纲纪的官署中,那么他们的言论和风姿文采一定值得人们瞩目。与其临时寻求敢于进谏的人,不如先任用这些已经经过考验的人。”皇帝让吏部把这五个人全都重新任用了。

吏部尚书王恕恳切地上奏请求退休,皇帝没有答应。王恕时常提出建议,众人议论说那些事已经施行了。王恕说:“天下之事如果施行得不适当,即便改正十次也没什么妨害。如果说事情已经施行而来不及改正,那么古人像流水一般顺畅地接受劝谏。

难道所接受的都是未施行的事情吗?”王恕遇到事情敢于直言,与皇帝意见不合时,就称病请求退职,皇帝常常用言辞恳切的诏书挽留他。刑部侍郎屠勋审核寿宁侯与河间百姓争地的事件,公正地把田地归还百姓。

屠勋上奏说:“享受国家俸禄的家族不谈利益,况且是在皇太后出生的地方,与百姓争夺极微小的地方,我认为不能这样做。”皇帝赞许并采纳听从了他的谏言。大学士刘健上奏说:“自古以来希望天下得到大治的国君,必然很早上朝很晚退朝,日理万机。

陛下近来上朝太晚,散朝归去时有时到了傍晚。警诫怠惰荒疏,力求振作精神,或许能够挽回天意,抚慰百姓的心灵。”皇帝赞许并采纳了这个意见。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到了玉玺前来献给朝廷。

礼部尚书傅瀚说:根据各种史书考证它,其形状、篆刻纹路都与记载的不类似,毫无疑问这是个赝品。即便不是赝品,国君顺承天命在于他的道德品质而不在于玉玺。皇帝于是把它交付国库收藏。皇帝晓谕各官署各级官员说:我正要谋求新的办法来治理政事。

乐意听到正直的言论。除了已故皇上原已制定的法律、规章不能变乱更改,其他事关军民利弊、切合治国要旨的内容,只要有可以施行的措施,各位大臣要竭尽心力写出来使我听到。

明史纪事本末胡蓝之狱翻译

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于二十五年。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 余人。

朱元璋出身淮西贫民,曾入皇觉寺为僧,从他投入“红巾军”,到建立了大明政权,戎马征战十几年。他的成功,得益于身边一批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淮西文臣武将。朱元璋称帝后将这些开国功臣都封以高官贵爵。

他们中间文臣以李善长、胡惟庸等为中心,武将以徐达、唐胜宗、蓝玉等为中心,组成了势力强大的“淮西帮“。

明初的统治集团,是由两方面势力组成的,一方面是原有的权贵,如淮西和浙东权贵势力,他们支持朱元璋建立了新政权;一方面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的将领,他们转化成统治者以后,和支持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旧权贵,都是新朝权贵。

在巩固和发展新王朝的统治中,他们的阶级利益虽然一致了,但发生了新的矛盾,在财产权力再分配中,淮西、浙东之间,文臣、武将之间,都要发展各自的势力。除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外,他们有时还和皇权形成冲突,这成为明初朱元璋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内在原因。

面对着公侯将相的权势和有些新权贵的不法行为,特别是他的战友与旧将邵荣和谢再兴的背叛,朱元璋放心不下,猜疑他们会来抢夺皇位。

《明史纪事本末·削夺诸藩》(太祖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未几,靖难兵起)翻译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三十一年闰五月……没有过多长时间,(燕王朱棣)起兵(号称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