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歌 自编

自编自演让山歌传得更远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1 14:32:06 浏览10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阳西“山歌”夫妻在音乐方面多才多艺。受访者供图

阳西“山歌”夫妻共同唱响阳西“好声音”。受访者供图

“水泥公路到门前,巷尾村头皆洁净……”日前,随着一声声悠扬动听的阳江山歌唱词响起,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姓宣讲活动正在阳西县塘口镇塘口社区文化广场火热进行。一对“山歌”夫妻登台献唱,通过自编自演的阳江山歌,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

作为“广东省山歌之乡”,阳江山歌在阳西县流传千年、历久弥新。从民间小调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山歌走进了阳西的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全民热爱的文艺形式,也成为百姓宣讲活动中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这对以歌表意、以歌传情的阳西“山歌”夫妇,就是阳西县戏剧家协会会长叶海旋和阳西县古筝协会会长谢莉莉。两人因音乐专业结缘,因山歌爱好更加亲密,逐渐成为阳西县小有名气的阳江山歌“夫妻档”。近年来,他们通过自编自演、创新形式等,推动阳江山歌与传统乐器相结合,努力推广和传播新时代文化,把山歌的声音传得更远。

●南方日报记者 罗天

展开全文

因音乐而结缘

迈入婚姻殿堂

叶海旋和谢莉莉都是阳西县程村镇人。1996年,21岁的叶海旋毕业后到程村中学工作,负责教授15个班级的音乐课。此时,14岁的谢莉莉也在程村中学读书。

“当时,我对叶老师的印象就是唱歌好听,人也很帅。”有一次,担任班级文娱委员的谢莉莉在音乐课上被点到唱歌,于是就饱含感情地唱了一首《鼓浪屿之波》,得到了叶海旋的夸奖。“这也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对我后来走上学习音乐这条道路也有影响。”谢莉莉说。

两人因音乐而相识,又再次因音乐而结缘。2003年时,即将毕业的谢莉莉回到程村中学参加培训,时隔7年,再次在校门口遇到了叶海旋。“您好,叶老师!”虽然谢莉莉还记得这位音乐老师,但叶海旋却没反应过来,显然已经不认识她了。“一个是女大十八变,另一个是教的学生太多,时间太久就忘记了。”叶海旋笑着说。

后来,因为两人的工作都与音乐有关,互相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叶海旋一边弹吉他,一边演唱《你的影子》。那时候,他的爽朗笑容让我难以忘怀。”回忆起相遇过程,谢莉莉脸上浮现出一丝甜蜜。而叶海旋则觉得,谢莉莉人美声甜、性格温婉。两人惺惺相惜、互相吸引,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2004年,情投意合的两人领了结婚证。“我对谢莉莉的微信备注是‘贤妻良母’。”叶海旋也表示,妻子每天都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这种平凡的日常,最让他感动。

重拾昔日爱好

成就山歌“夫妻档”

阳江山歌源远流长,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的文化结晶,也是“广东省山歌之乡”阳西独特的地方文化。“以前,村里老人经常听山歌、唱山歌,我们也耳濡目染。”在环境影响下,叶海旋和谢莉莉从小时候起就打下了一些山歌的基础。

两人重拾阳江山歌的爱好,始于当地举办的一场山歌比赛活动。“为了比赛胜利,我们每天边爬山边背诵,硬是把长达39页、有1万多字的南湖山歌《劝世文》记了下来。”赛前准备过程中,叶海旋和谢莉莉互相鼓励,不断唱诵、正音、学习……经过一段时间,两人对阳江山歌的热情被重新唤起。“阳江山歌的旋律很好听,也能了解以前的文化,学会做人的道理。”谢莉莉说,在丈夫影响下,自己也慢慢地爱上了唱山歌。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叶海旋和谢莉莉不再满足于唱现成的山歌,开始尝试自己填词。他们在保持山歌原有的特色基础上,紧扣时代主题、紧贴百姓生活,尝试创作与时俱进的山歌作品。

“在创作中,我们经常因为一些想法的不同而争论。”叶海旋认为,就像粤剧有不同的唱腔,阳江山歌的唱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一首山歌,我们经常提出不同的唱法,然后多次录音,送给专业人士评判。”谢莉莉说,虽然偶尔会从天亮录到天黑,但两人乐在其中,都不会感觉疲惫,“这也是学习进步的一个过程。”

山歌+传统乐器

碰撞出新“火花”

阳江山歌一般采取清唱形式,具有原生态的美感,也方便劳动人民互相对歌。近年来,叶海旋、谢莉莉结合时代、生活、群众的需求,把阳江山歌和梅花琴、琵琶、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结合起来,尝试在演唱形式上进行创新。

然而,如何平衡阳江山歌的音调、阳江话的发音和乐器的音色,让这三者完美结合?创作过程中,叶海旋充分发挥自身对乐器方面的把控能力,找到合适的音准、节奏;谢莉莉则发挥自己善于演唱的优势,对阳江话唱词的咬字、音色进行多次校准。经过一番努力,两人终于找到了感觉,创作了一批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优美山歌作品。

“这首几年前创作的《尊师重道国家兴》,采用的是阳江山歌中的‘花笺调’,第一次以中国传统乐器梅花琴伴奏,歌颂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叶海旋介绍,这首阳江山歌在网络上发布后,收获了许多“点赞”,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肯定,也让他们对这种新的演唱形式更有信心。目前,他们已经创作了《尊师重道国家兴》《今宵风月最清研》《春到农家》等一批原创山歌作品,以《吟诗调》为旋律的山歌正在创作当中。

在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支持下,像叶海旋、谢莉莉夫妇这样的阳江山歌爱好者也越来越多。“阳江山歌对平仄、押韵、声乐、歌词等都有很多讲究,每一样都要下很深的功夫,才能做到以歌传情、雅俗共赏。”叶海旋坦言,如今,他们夫妻二人虽然在阳江山歌学习创作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是一名“初学者”。

“今后,希望涌现更多阳江山歌爱好者,大力发展和传承丹江文化,进一步擦亮阳西的山歌文化品牌,挖掘、培养年轻一代山歌人才,让阳江山歌在阳西这片热土嘹亮唱响,走向更宽更远的舞台。”叶海旋和谢莉莉表示,他们将继续推动阳江山歌与群众宣传教育相结合,努力推广和传播山歌艺术,把山歌的声音传得更远。

■延伸

阳江山歌广流传

结集出版保存山歌达数千首

阳江山歌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是阳江人民在生活、劳动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和元曲等艺术形式,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现主要流行于阳江地区,尤以阳西的织篢、溪头、上洋、程村一带为盛。

阳江山歌有花笺调、堂枚调、驶牛调、吟诗调、猜马调、木鱼调、喃呒调等十余种歌调,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唱山歌已不再是满足人们情感需要和消遣娱乐的唯一方式,阳江山歌亟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山歌文化,阳西县文化部门也将阳江山歌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县域内的山歌进行了多次搜集和整理,结集出版了《阳西民歌》《阳西山歌选》《阳西山歌的故事和传说》等有关山歌的书籍,保存山歌达数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