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明 元宵节 习俗 节日 这些

崇明这些元宵节的习俗,你知道几个? | 我们的节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7 20:13:07 浏览1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崇明人旧时把元宵节叫过正月半,这是一个比春节民俗活动还要多的节庆日子,其结束大抵要到正月二十。崇明元宵习俗中主要有如下几项活动:做茧团银子、吃兜财、拔红灯、掼田财、丢花篮、走三桥等。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做茧团、银子

做茧团、银子是第一件大事。其时,许多人家家中过年时蒸的糕已吃完,民间又开始用米粉做茧团、银子。所谓茧团,即是米粉做的粉团,长圆形,两头大,中间细。所谓银子,有点类似于烧饼,中间用小碗的底压上一个浅印。描述当年崇明风土人情的《竹枝词》云:家人一起团团坐,授粉忙把茧团做。吃了元宵两头杜(大),谋生各自寻投路。这茧团、银子可是崇明人元宵节期间斋田头(到田间祭祀土地公公)时的标配。除了茧团银子外,人们还会做豆沙芯萝卜芯、枣子芯、芝麻芯的圆子。

吃“兜财”

元宵节中午,崇明人家还要裹馄饨吃,美其名曰“兜财”。《竹枝词》云:正月十五讨口彩,馄饨美名叫兜财。荠菜和肉味道鲜,吃了财运滚滚来。因此这天乡间集镇的大小面店门前都会排着长长的买馄饨皮子队伍。这天,人们还得把大年夜时在家里各处贴的纸马揭下来,焚化于灶君公公前,并奉上“兜财”。

展开全文

斋田头

斋田头可以说是乡间元宵期间最为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其时,农户将米粉做成的棉、桃、棉花包、玉米、豆等糕点,串在竹枝或筷子上,插于田头,并点燃香烛,焚化纸锭,祈求土地公公保佑风调雨顺庄稼获得丰收,俗称“斋田头”;与此同时人们还用米粉做成猪、羊、鸡、鸭等,置于祖宗的坟头祭祀,名曰”望老祖宗”,希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竹枝词》云:新春田边摆供品,全家忙着斋田头。土地公公多保佑,只盼花稻好丰收。

闹元宵

闹元宵可以说是过正月半的高潮。元宵前后几天活动多多,热闹异常。除了和别处一样放烟火、调狮、舞龙外,家家户户门前都会张灯,并为小孩制作兔子灯、六角灯、枣形灯、五角星灯、鲤鱼灯等花灯,让他们提着、拖着游玩。《竹枝词》云:正月十五闹元宵,城里乡间好热闹。呼男喊女看灯会,大大小小乐淘淘。

拔红灯

元宵期间,一些富裕的农家,会在门前树起高高的木杆,到晚间在上面升挂起大红灯笼,以盼全年阖家兴旺,此民俗称为拔红灯。活动一般从正月十四起,到二十止。《竹枝词》云:门前木杆高高树,红灯远照几里路。正月十五闹元宵,日子全年都红火。

掼田财、掼火球

照田财也称为掼田财,是成人的一种游戏,兼具祈祷功能。正月半夜里,人们用秸秆扎成柴把,正月半夜晚在田间点燃后舞动,并喊:“田财田财,我家发财。花好稻好,虫口别来。”等祈请语,以盼风调雨顺。

和照田财相呼应的是掼火球,它是儿童游戏。在小洋铁筒上敲上一排排小洞,装上铁丝作拎攀,然后在栓长绳,筒内置硬木柴火,点燃后舞动。

丢花篮

丢花篮是在清代中期,乾隆年间一个崇明岛上十分流行的祈福纳吉项目。所谓丟花篮,千万别以为丢的是那种插满各种花卉的篮子,而是以前崇明乡间家里常常可以看到的大号竹篮。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平时农家都用它在割羊草时装草用的。每到秋天,田间所种的棉花盛开时,又用它来装采下来的棉花。长江口一带种植棉花的地方,都把棉花简称为花,如农谚花好稻好,就是棉花水稻都丰收的意思。所以农家也把装棉花的篮子称为花篮。

翻阅旧时的县志,我们可以看到,先前的崇明,历来以种植棉花、杂粮和水稻为主。其中的棉花更是农家赖以生计的作物。当时的文人在他们所写的《竹枝词》中,就有这样的记述:“木棉花发满区图,赢得年来抵半租。”“秋来吉贝远连天,茅屋家家纺织勤。”“稻如牛尾花如蛋,口口声声要发财。”“大抵女红偏得利,种禾人少种花多。”“ 苎经布看家家织,玉宇机催夜夜梭。”既然种植棉花是那时候崇明乡下农家的生计主要来源,人们自然也就十分关心每年棉花的收种情况年成好坏。当年的科学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农家主要还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对于丰年歉年只能以节庆时间的问卜来推测判断。丢花篮这一民俗就这样出现在民间。对于这一民俗,那时的农家十分看重。为防止花篮丢不过屋,人们不但要请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丢花篮,而且所丢的篮子要用新编的竹篮。大人小孩在丢时要屏声息气,不能有丝毫喧哗。花篮丢过后才能欢呼雀跃。

走三桥

走三桥也是元宵民间习俗,据说元宵节晚上妇女要走过三条桥才能全年身体安康。《竹枝词》云:挑杆施放闹元宵,为照田财月渐高。隔壁大娘呼女伴,夜深同去走三桥。意为:人们高挑杆子放起烟花爆竹,在掼田财的光圈里月亮升上了中天。隔壁的阿娘正高声招呼女伴,趁着这更深夜阑的大好时分,款步同走三桥许下祈神心愿。

送春牛、打春牛

送春牛一般在元宵期间由民间艺人拿着春牛图向富户人家送,他们有的吹唢呐有的打鼓,有的敲钹,在主家门口吹打,并有艺人演唱祝词。主人会给红包。 除了送春牛,打春牛是一种极热闹的场面。正月十五那天,用土制成一头土牛,由长者用牛鞭先抽第一鞭,然后按照排位大小,依次鞭打。最终是将一头土牛打得稀巴烂后,围观者一拥而上,争抢碎土,据说扔进自己田里,能丰收吉兆。此外也可用纸扎春牛,并在“牛肚子”里装满五谷,待牛被鞭打破后,五谷流出,亦是丰收的象征。‍

调狮子

这里还要说说调狮子。众所周知,狮子舞在崇明叫调狮子。崇明调狮子中的狮子有别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文狮、武狮,它是一种走起路来慢慢吞吞、摇摇摆摆、长着一张宽宽扁扁的嘴的瑞兽,这瑞兽的名字叫貊貔。因此,调狮子又称貊貔舞。调狮子的整个过程,表现的是小孩戏弄貊貔、貊貔吞食小孩的情节。这一舞蹈大都在节日喜庆时分表演,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如今在电视上看到的所谓调狮子里,竟还有貊貔把小孩吞食后,有人上来与之搏斗,最后貊貔被人活活打死的情节。这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前文笔者写过,调狮子是一种在喜庆场合表演的祈福舞蹈,因此它所表现的内容绝对不会有血淋淋的凶杀打斗场面。它表现的应该是狮子与人亲密无间的戏耍之情。崇明人为什么把舞狮称作为调狮子?看看这“调”字就可知道。调者,戏弄、逗玩之意也。元宵一过完,新春就彻底地告别了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吃了两头大,各人寻投路。”吃罢茧团银子的崇明人又将开始新一年的劳作。

来源: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