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 名字 就是 我们 大学

“改了名字,我们就是一流大学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30 20:04:03 浏览1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你分得清 东华大学、 西华大学、 南华大学和 北华大学吗?

分不清也不是你的问题,因为这些校名难说得上有什么传承。东华大学改名前叫中国纺织大学,西华大学的前一个名字是四川工业学院,南华大学是由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而来,北华大学的出身就更多元了。

中国高校的名字缺乏继承性,与高校热衷改名有关。每年在教育部网站公示的新校名都有几十个,不时还会有高校为了校名的归属权吵起来。

中国有多少高校改过名?改名的原因又是什么?

改完名字

我们就是一流大学了

文 | 陈良贤

图 | 赵鹏路

来源 | 网易数读(ID:datablog163)

高校改名的“套路”

中国高校有多爱改名?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止至2017年5月底,中国共有1243所本科院校(不含港澳台)。其中,794所高校在1981年后至少改过一次名字,改了两次、三次名的学校也不在少数,而剩下的学校里,还有324所是在1981年后才成立的。

这意味着, 从1981年到2017年,仅有125所大学的校名传承至今。

展开全文

以教育资源大省江苏为例, 2017年时,该省共有77所本科院校,而自1981年后没改过名的,只有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3所院校。

至于校名怎么改,基本可以分成四类: 一是升级换后缀,如学院改大学; 二是独立院校变动,与母体学校脱钩; 三是改更换地域名; 四是更换专业名。

而在这四类改名方法中,最常见的就是改后缀。

从学院升大学,或是从职业学院升为学院,是很多学校追求的目标,毕竟它最能彰显办学实力。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无论是全日制大学,还是高等职业学校,都有相应的设置标准。

如称大学的,须满足“在文科、政法、财经、理科、工科、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等等条件。

天津师范学院在1982年升格为 天津师范大学时,时任校长李继之在庆祝会上说,学校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早已摆脱了“底子薄、条件差”的情况,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名正言顺”。

但也有少数学校选择了“降级”。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1959年就名字里带“大学”。但在2007年时,为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这所学校更名为“ 北京协和医学院”,直接进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获得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不过,高校为改名最费劲心思的,还是地域名和专业名。

地域名怎么改?自然是愈大愈好。能用河南不用郑州,能用华北不用河北,能用中国更好不过。

如果学校实力有限,难以申到省名,那就用地区名,“川北”肯定比“南充”大,“湘南”肯定“郴州”辨识度高,总之不能“偏安一隅”。

为了让校名看起来高大上,高校也是充分运用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然“华东”、“华北”等门槛高,竞争激烈,那就调个个儿,去申请“东华”、“北华”。例如在2000年,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新校取名为 南华大学,英文名很霸气: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至于为什么还有学校会调小地名,主要是为了优先提升学校层级,更小的地名有助于通过,也避免和别的学校名字撞车。不过,还有一些特别的情况。

2003年, 北方交通大学改名为 北京交通大学。从北方到北京,地域是小了很多,但名气不降反升。因为北方一词的地理概念太大,看不出来学校在北京。

作为首都,北京两个字就是高校的金字招牌,北京高校的资源和其他地区同宗同源的高校相比,也是天差地别。

北平师范大学曾因抗日战争西迁至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成为如今的 北京师范大学,留在兰州的则是今天的 西北师范大学。

虽然曾经同在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等师院校中,如今北师大贵为“985工程”高校,西北师大却只是省属重点。

北师大和西北师大两校的校徽

除了改地名外,高校还在修改专业名。

由于高校有综合性高校和专业性高校之分,校名中带有专业名是专业性院校起名的通则,如某某师范大学、某某矿业大学。但1981年至今,很多专业性高校都在更换他们的专业名。

其中,一个最显著的趋势就是删掉专业名。从1981年到2017年,共有143所高校抹去了自己的专业名,而这其中,有112所是师范院校。

如此多的高校不安于师范院校的定位,令教育部不安。于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虽然叫停了师范院校的改名,但仍有其他专业性高校在改名。

理工、科技、财经这些专业名十分热门,近乎每个省都有一所或几所理工大学。例如在湖北,就有6所本科院校名字带有“理工”。甚至还有 岳阳师范学院改为 湖南理工学院这样的跨学科改名。

为什么改校名

为什么高校如此热衷于改名?

一切都能用“ 资源博弈”四个字解释。

1949年后,中央各部委都兴办起自己的特色学校,出现了一大批“地域名+专业名”的高校。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一些部委自身被撤并,很多部委所属高校都被划归到地方。由于地方政府资源有限,转型高校的经费和地位也大不如前。

西南政法大学在被划到地方前,就曾是司法部直属高校。据报道,该校领导曾在学校“下放”前夕,到北京求“收留”,但“教育部不要,司法部不要,公安部不要”。

这之后,西南政法大学收到的财政拨款大量减少。这所中国法学界曾经的“黄埔军校”,甚至没有进入“211工程”。

而那些原属于纺织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粮食部的高校,也纷纷随着部委自身的撤并消失,改头换面,力求不落伍于时代。

南京财经大学的前身就是隶属于粮食部的 南京粮食学校。1982年,粮食部并入商业部之后,南财通过2次改名,成功转型财经大学,录取分数线也扶摇直上。

如果说高校划归地方开始推动了八十年代后的高校改名,那么上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则点燃了全国高校改名的激情。

招生,成为高校改名的最大动力。

同济大学学者吕健通过研究发现,改名能推动招生规模的增长,而且还会在省际间形成学习示范效应。 华中师范大学的改名就是受其他学校改名影响而改的。

根据该校时任校长章开沅在《南方周末》上的回忆,尽管当时不觉得“学院”就代表水平低,但还是因为“学院”二字而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排名靠后,影响到了招生,最终不得不改名。

这也是为何高校中“985工程”高校校名最稳定,“211工程”高校其次,普通高校校名稳定性最差的原因。

由于已是满级,“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自然不会轻易变更校名。而普通高校尚在升级打怪阶段,往往会陷入“要成名校,先改校名”的怪圈。

已经声名在外的高校,对自己的校名也是保护有加。除了 泸州医学院和 华西医科大学的争端,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试图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时,引发了远在北京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的强烈不满。

一些愤怒的贸大学生建议本校申请改名为“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接受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改名。

此外,一些高校的办学思路也在变化,如在师范不好就业的背景下,众多师范类高校开始谋求向综合性大学转变,校名也随之改变。 湖北大学在1984年改名之前,名叫“ 武汉师范学院”,改名之后,乍听之下,似乎和湖南大学并驾齐驱。

吕健的研究还发现,不管办学层次是否真的提高了,只要改了名,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就一定会增加。这恐怕也是学校甚至是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推动高校改名的原因之一。

高校改名,有成功也有失败

高校改名,成为国字头的大学,肯定是改成功了。

而这类高校,基本是各专业类院校中的领跑者。1981年以后,全国共有10所高校升级为国字头大学。

而在这10所高校中,改名次数最多的,当属 中国计量大学。这所以质量检验检疫为特色的学校,在1981年后,共更名4次。从 杭州计量学校升格为 杭州计量测试专科学校,同一年又改为 杭州计量专科学校,之后升格为 中国计量学院,并于2016年再次升级为 中国计量大学。

尽管不是“211工程”高校,但是国字头的计量大学,听起来就很有气派。

还有一些本是国字头的学校,却去掉了“中国”二字。除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样硬气的学校外,也有断臂求生的情况。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改名,就属无奈。因为带有“煤炭”二字,2001年招生时,山东经济学院的录取最低分比该校第一志愿的最高分还高。

为了甩掉“煤炭”这个包袱,该校按教育部最后批示——“留‘中国’留‘煤炭’,去‘煤炭’去‘’中国’”,改名为 山东工商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不得已放弃的国字头,如今也越来越稀有。“十二五”开始,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更名不能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字样。这让一些专业类强校有些无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在2015年时,传出欲更名为“中国气象大学”。但错过了之前的抢名大潮,又遇上了国字头改名通道被关,南信大的同学现在也只能在校园里自称为“中国气象大学”。

不过,既然是改名字,就会有风险,高校改名失败的例子也不少。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百年川大。1994年, 四川大学与 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此将校名改为 四川联合大学。但这个校名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马上给学校带来了不利影响。于是,学校又在1998年把名字改回到四川大学。

虽然人们常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只是学院,来嘲讽中国高校改名的热情。却不知这股改名之风已经刮到了太平洋的对岸。一些美国高校已将社区学院改名为州立学院,将州立学院改名为大学,为的是招揽中国留学生。

点击即可延伸阅读

葛兆光:大学不是养鸡场,不是歌舞厅,不是股票交易所,它是传授知识和保存理想的地方

何毓琦:请记住,大学教授的道路,绝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铺就的

刘瑜:大学的本质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陈云松:现代大学的精神底色,在于宽容

许纪霖:今天的大学,就是明天的社会

钱理群:大学不该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温床

周晓虹:现代大学的精神本质,是青年人的同声相和、砥砺前行

胡成:宁静自由才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