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文 科学课 情景 理念 基于

基于群文理念的小学科学课情景阅读教学思考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5-01 12:05:03 浏览1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摘要:大自然是一本书,是一本很厚很厚的天书,是一本我们人类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作为语文教师教授科学课,我喜欢把学生带出教室去完成教学任务,借用语文界推行的群文阅读理念,把阅读目光聚焦从纸质文本延伸到课外的大自然,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质疑、探究精神。

关键词:学科融合 阅读情景 示范引领 阅读效应

大自然是一本书,是一本很厚很厚的天书,是一本我们人类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作为语文教师教授科学课,我喜欢把学生带出教室去完成教学任务,借用语文界推行的群文阅读理念,把阅读目光聚焦从纸质文本延伸到课外的大自然,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质疑、探究精神。在此,笔者结合《亲近大自然》一章教学任务,在运用语文群文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实践分享如下。

我和同事把地点选择在校园,校园是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也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经过二十年的建设,成人双手才能合围的乔木和灌木随处可见,新迁址的校园已经花繁叶茂,绿树成荫,各种鸟儿在树冠里呼朋引伴,一派祥和的景象。

校门口是约么五十米的通道,两旁树荫下是学校的宣传栏,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文明公约、疫情防控等占据着宣传栏的主要版面。为了给宣传栏增添生机,设计者煞费苦心想出了奇招——在宣传栏上面安置了钢槽做的花架,在两边花坛里分别种下了四季常青的油麻藤,给宣传栏镶上了美丽的边框。靠近花坛的操场,时时有学生在阴翳下坐着读书,为了美观和实用,学校也在操场靠花台一边安置了钢槽做的花架,种植了相同品种的油麻藤,摆放了长条椅。

展开全文

“孩子们,按照在教室布置的任务,分组观察校园里动植物和我们的关系,将个人观察到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注意安全,不要踩踏花草!”孩子们像出笼的鸟儿,操场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在树下寻找,有的向树上张望,有的站在花丛旁思考,我在他们中间巡视,时而提醒他们爱护花草,时而指点他们讨论的思路,时而默默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老师的讲解永远不能替代孩子自主质疑所激发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老师,快过来,我们小组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思宇边跑边叫,全班孩子眼神一齐投向了我,“发现了什么?慢慢说。”“老师,你跟我来!”思宇牵着我的手在前面走,后面缀着长长的尾巴,绕着四个大型钢质花架走了一圈。“老师,我们小组发现,四个花架上的植物是一样的,可是长得不一样。”“那你告诉我,哪些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我身边聚满了班上的孩子,大都用疑惑的眼神看向那些花架,想找出思宇所说的一样与不一样的答案,“你看,老师,靠着过道的两边的长得茂盛,花架上、树上全是叶子,在下面往上看,看不到天空;可是在操场的两个花架,叶子没那么绿,藤子也没那么多那么长,稀稀拉拉的连花架都没有长(铺)满。”我一看,事实如此,“你怎么发现的?”我想追根溯源,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们三个在跟随树上的鸟儿,从操场追到校门口,在花架下看不到了,以为它钻进了花架里,密密麻麻的绿叶里,却什么也看不到,杨宏坤说‘要是飞到操场的花架上就能看到了’,我们一比较,就发现了。”思宇得意地说,好像把一个天大的秘密公之于众。

孩子们观察得细心,对问题的质疑引起我的关注:四个花架从建好到油麻藤的牵引上架,在花圃管理人员修剪过程中,有多少的行政领导、教职员工及家属、一届又一届毕业的学生成天从下面经过,有谁关注过这一细微的现象,又有谁从这细微的现象中提出过值得思考的问题,乃至于需要从一个二年级学生说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这么有价值的现象,这就是科学精神。你们能根据前面《土壤,动植物的乐园》分析一下造成两个地方油麻藤长势不一样的原因吗?有什么办法让操场的油麻藤也长好呢?”我把学生分成两个组,他们很快进入了角色:“老师,长得好的油麻藤是直接种在泥土里的,长得不好的是种在木头做的框里的。”“老师,木头框放在操场上,没有人天天给它浇水!”“老师,我有办法——把木框里的油麻藤移植到花坛里……”“不用移植,把木框去掉,种在操场上也可以。”“操场上那么多水,会泡死的,妈妈在家养花,都不让我天天给花浇水。”“不行啊,操场都铺满了水泥板,种在操场会被晒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许多连我都没有想到的办法,被这些小不点儿想到了。

回到教室,还有十分钟时间,我们没有按照课堂预设的思路走下去,而是继续和孩子们探讨植物的生存条件: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他们所得到的阳光相同吗?”“相同。”“空气、温度呢?”“也相同。”“他们得到的水分相同吗?”“老师,是不同的,因为有一天,我们上体育课,我看见有个爷爷用水管往木框里浇水,没有往花坛里浇。”“观察得真仔细,那土壤相同吗?”“老师,土壤相同,土壤放的位置不同,一个在花坛,一个在木框里。”……孩子们储存在脑海的记忆被我唤醒了,发挥出无限的潜力。

课堂超出我们的预设范围,内容也超越了学科界限,教学时间超过了相关规定,但孩子们的热情在阅读自然中持续发酵,就此按下暂停键吗?我们都知道,兴趣和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顺势而为的道理我懂,我们布置了课后探究性作业:回家把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分享给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几个花架上油麻藤长势不同的原因,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低年级的孩子把课堂内容给家长介绍得颠三倒四,老师的话低年级学生又当成了圣旨一般,许多家长莫名其妙,只知道要弄清楚校园的油麻藤生长情况,又无法与我联系,只好到学校查看。正值周末,门卫告知后我也赶到了学校,还有他们的班主任吕晓琴,家长邀请我进入班级群。孩子们在家长配合下,很快完成了作业:过道两旁的油麻藤种在花坛里,植物根扎在泥土里,可以广泛地吸收泥土里的水分和养料,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深叶茂;而操场上的油麻藤根局限在木框泥土里,有时会缺少水分,吸收的养料更是有限。

家长和孩子们解决了问题满意而去,我们随着群里的热情,提出了新的思考问题:“植物根深才能叶茂,那么,人呢?家长们不妨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而且这种优秀是长期的、持久的、有指向性的,就像校园过道的油麻藤。”事关自己的孩子,谁都不愿意落后,“我给孩子报了奥数补习班。”“我家孩子上三个兴趣班,周末都没有休息。”“我给孩子买了好几套练习题,天天要完成。”……看得出家长是焦虑的,为了孩子,绝大多是家长拼尽了所有,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忽略了从兴趣培养入手,忽略了家长的示范引领。许多家长让我支招,“老师,关于读书,你有什么建议呢?”

想起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要想孩子学得有兴趣,生活有追求,生涯有规划,我向家长提出建议:首先是家长要学习,做学生的榜样,家长的学习包括精神文明、道德规范、理想追求、文化知识;其次是引导学生的学校学习,教育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明确学习的目的,领悟学习方法;第三是努力让自己优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像花坛里的油麻藤一样——固其根本、浚其泉源、积其德义”。我不断地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鼓励他们读经典、读名著,也加入他们的阅读探究,把自己指导孙子阅读的视频分享给家长;不断地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写日记、写随笔,精心指点写作技巧、修改家长及学生所写的东西,也把自己写的文章与他们分享;不断地把家长、学生的文章上传给各级刊物,提升他们的写作信心与获得感。这就是我创建有老师、家长、学生参与的“共读共写共生活”语文实践体的由来,也是我运用经典诗词诵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风格的雏形。

近年来,我们加入了“中国好老师智库群”“秦巴语文教育群”等语文研究团体,网上结识了于永正、李镇西、肖新建等语文教育领军人物,也与本地语文教学专家赵开新、李桂芳等老师交流,学习他们的群文经验;阅读《陶行知教育集》《朱永新的群文理念》《莫言文集》等,开阔自己的阅读教学视野,通过这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个人认为,阅读是沉淀,是积累,是由外入内的吸收;写作是思考,是释放,是由内向外的输出,只有二者的结合,老师才能教好语文,学生才能学好语文。遍观自古及今教育家,无论是如孔子、韩愈、朱熹,还是现代陶行知、于漪、于永正,他们都是专注的阅读者,文章的著述者,教育理念的实践者。疫情防控在宅家期间,居家的孩子教育管理,打乱了生活节奏,我除了在线上开展教学之外,还指导孙子的家庭阅读,做了“诗歌与酒”“诗人笔下的春”两个主题的阅读探讨。一月一个主题,录制了孙子个人的、我与他共同的、家庭组合的诵读视频51个,将诵读视频发到我们学校三四五年级教师群,发到孙子所在学校班级群,上传冰心文学征文(诵读视频)组委会。我不断收到来自老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分层次调整诵读文本的难易程度,与数十位家长就家庭阅读参与方式、文本选择、指导诵读、评价措施等进行交流,也不时点评家长传来的视频。

我不是浅尝则之,而是坚持不懈:当时二年级的孙子从《问刘十九》《将进酒》到《五柳先生传》《兰亭集序》《醉翁亭记》,大都能背诵,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复课后,写下了《农村学生家庭疫情期间阅读策略的构建》案例,获得省教科院案例征集二等奖;指导孙子的诵读视频获冰心文学活动一等奖,重要的是家庭阅读指导惠及了数百个家庭:营造了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教学中,我们努力推动“共读共写共生活”语文实践体的发展,有百多篇学生文章发表在省市县刊物或网站,有五十多位家长收获了荣誉,县域内二十多位教师成为市县作协会员,郭明庭也荣幸的成为四川省“十佳教育阅读推广人”、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学生蹇志超已成为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在散文《书·缘》中回忆小学时我鼓励她阅读《边城》的故事:“我的生命里,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属于郭老师,是他站在三尺讲台上,向我们娓娓讲述那些关于文学,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故事的郭老师,像一个打太极的习武者,看似一招一式温柔无比,却招招力道浑厚,有扭转乾坤之力。

老师也许以为,当时站在讲台上的他只是在享受他所进入到的文学世界,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当年的学生我,被他的光芒吸引,一路跟随,也走入了他所喜爱的,沉醉的那个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伴随我成长的经历,如果一定要总结经验,那应该是阅读、教学、再阅读,写作、修改、再写作。立德树人目标告诉我们老师必须给学生树立一个值得效仿的标杆,因为,我的背后是无数的学生及家长的眼睛,我的言行会成为无数个效仿者的出发点。当我用阅读的方式跨越了平凡、改变了自己、连接了梦想,不就是达到了一个教师对职业追求的最高境界了吗?

最近,在东西教育协作启动仪式上,聆听了浙江教育专家缪华良老师的讲座,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东部,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繁荣,更多的是打破定势思维,剖析现实,理性地思考未来,探究新的教育发展途径。是啊,减负,是建立在提质增效基础上的核心素养培育,老师责任非轻。如果老师不阅读,根不深叶不茂,怎么引导学生阅读呢?老师不写作,不更新教育理念,怎么指导学生写作呢?家庭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家长不示范型阅读,孩子从哪儿获取阅读的动力呢?因此,受学生观察校园里油麻藤生长的启示,写下感想,期望能与更多的人共勉。

来源∣剑阁县龙江小学(执笔:郭明庭 吕晓琴)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