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节 加班 尊重 拒绝 最大

拒绝加班,是我对劳动节最大的尊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5-01 14:39:02 浏览1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题图:张重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时代背景中,劳动与劳动者的问题变得相对复杂化,围绕相关议题众说纷纭,但人们的核心关切无疑是明确的——如何让劳动者重新获得支配劳动的自主、自在、自由?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群学书院为读者诸君精选的几篇文章,以下分别编选了文章摘要、来源和原文链接,供大家通过阅读的方式,重现思考劳动这个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拒绝加班,

是我对劳动节最大的尊重

在累死人的调休连轴转之后,打工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5天劳动节假期,也是真正属于打工人们自己的假期。为了过一个安心的假期,有些朋友或许今晚还要加班。如果你正是其中的一员,那么恭喜你——你恰好违背了劳动节的初衷。

实际上,劳动节的起源,和我们法律现行的“8小时工作制”有关。对,你没看错,劳动节就是为了庆祝我们来之不易的每天8个小时、每周40个小时不能再多了的工作时间。虽然很多社畜996身不由己,但合理的工作时间是工作者权益的核心,也是劳动节的核心。

不过,为什么是8个小时?这个时长有什么讲究么?

文章来源: 果壳微信公号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

程十发:《劳动最光荣》

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

黄宗智

今天,传统的“工人”和“农民”范畴已经不再适用于中国社会实际。同时,国家劳动法规已经和实际的劳动人民脱节,相当程度上已经变成只是维护少数特权蓝领工人以及白领公务员、事业人员和大中型企业职员的法规。“工人”、“农民”和“劳动法律”话语其实已经导致对中国社会实际的深层误解。本文论证了今天中国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既非传统意义的产业工人,也非传统意义的农民,而是半工半农、亦工亦农的农村户籍人员。他们大多处于劳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外,被认作为临时性的“劳务”人员,处于“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之中。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真正的中产阶级差别悬殊,两者几乎属于两个不同世界。今天,包含中产阶级的受到劳动法保护的正规经济只占总就业人员中的16.8%,而半工半农不受劳动法保护的非正规经济的劳动人民则占到83.2%,亟需我们去重新认识。

文章来源: 开放时代杂志微信公号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

展开全文

尹瘦石:《时传祥》

劳动节庆祝的不是劳动,

而是减少劳动

如果18世纪的普通人穿越到现在,一定会感到奇怪,为什么人们要过劳动节?劳动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吗?在上万年的人类社会中,劳动始终是普通人生活的中心,或者说,生活就是劳动,劳动就是生活。休闲,那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

这种情况至少持续到200多年前。

劳动节,准确应译作「国际劳工节」,来源于一场旷日持久的革命。这场革命只有一个目标:八小时工作制。

劳动节并不庆祝劳动,恰恰相反,劳动节庆祝的是减少劳动。

今天,「八小时工作制」早就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在欧盟等一些地方,虽然规定一周内工作时间必须在48小时以内,但很多欧洲国家的人,一周实际仅仅工作30小时左右。

不过,仍然有相当多的地方,人们的工作时间远长于每天八小时,比如经常为人诟病的「996」,就使员工每周要工作70个小时左右,这在韩国、印度和中国等地都很普遍。

但是,不管各地实际工作时间多长,「八小时工作制」仍是一个全球通用标准,超过的部分则被视为加班,需要额外计算。如果工作时间过长,且未得到员工同意,员工也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问题是,为什么「八小时工作制」会成为标准?为什么是「八小时」?

以及,为什么要规定劳动时间?

文章来源: 知鸦通识微信公号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

朱梅邨:《人民的邮递员》

从什么时候起,

赖以生存的劳动成为了痛苦的打工?

从失去生产资料开始,劳动者成为了打工人。在工业时代,工人踏进工厂,即成为巨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在流水线上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他们的身体乃至思想都受到控制,失去了对自我的掌控权。但彼时,工人阶级还能笃信他们是勤劳、正直的,秉持一套属于他们的价值体系,在面对剥削和不公时,他们可以联合起来发起抗议。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知识服务也进入了资本主义体系。律师、程序员、银行职员、金融从业者……这些出入于写字楼的打工族有不错的收入,是社会的精英,但他们也深陷于焦虑和痛苦之中。而互联网的喷薄,又催生了许多数据系统下的零工,打工人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拒绝被剥削,拒绝过上身体劳累而灵魂空洞的人生,这一代年轻人的宣言是“躺平”。

除了“躺平”之外,我们还能找到其他突围的可能吗?在依然需要劳动,需要谋生的当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被充分地讨论。比如,打工令人痛苦的原因何在?人是如何被异化的?不同类型的打工有何不同?社交媒体视野之外的打工什么样?

单读 Pick 介绍十部聚焦打工的影像作品,它们都出自 VCD 策划的 2021 夏季影展“打工”。这些创作者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打工人的苦痛,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抵抗和批判,借由他们的镜头,我们能够以更丰富的维度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与打工之间的关系。

文章来源: 单读微信公号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

佚名:《赤脚医生》

时间的暴政

——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劳动审视

廉思

本文运用笔者参与完成的快递小哥、互联网青年工程师、高校青年教师三组调查数据,从时间社会学角度阐释了大城市青年劳动的三种形态,并以此引申出三种被时间异化的青年类型。这些鲜活的青年生存状态启示我们,作为担当国家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有生力量的当代青年,其价值观的形塑和社会认知的形成都与时间制度的安排密切相关。我们有必要重申青年时光的属人立场,重新认识青年内涵的重要意义,促进青年工作视域的转换,构建青年劳动权益的保障机制,提升国家治理体系面向未来的能力。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研究微信公号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

广廷渤:《钢水·汗水》

劳动:一个现代概念的简史

阿克塞尔·霍耐特

众所周知,无论是古代还是中世纪的思想家,都对劳动的社会价值乃至伦理意义没有太大的理论兴趣。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个人为了谋生而不得不从事的劳动——因而也是受到强迫的劳动——或多或少只被理解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它意味着社会地位的非自主性、日常的辛劳和人身的依附。因此,几乎没有理由将其置于道德考量之下。确实,正如摩西·芬利(Moses Finley)所说,无论“是在希腊文中,还是在拉丁文中,都没有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一般的‘劳动’概念或者‘作为一般社会功能’的劳动概念”。然而就像我们所知道的,自现代以来,情况开始变得恰恰相反,在这一时期,由于文化重估与经济变革过程的交织,劳动发展成为自由存在的凭证和社会完整性的前提:新教伦理导致了劳动价值的逐步提升,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拥有“入世禁欲”(innerweltlichen Askese)的能力。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劳动从人身依附中合法地解放出来,于是产生了这样的理念:有报酬的劳动从此成为个人自由的一种证明,进而创造了个人独立的先决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场变革之间的思想关联越强,它就越深刻地影响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在文化上的自我理解:以前纯粹是为了谋生的被迫劳动,如今被理解为社会解放和自由的证明。在笔者看来,几乎没有人比黑格尔更好地总结了这种转变了的自我阐释,他在1821年的《法哲学原理》中用整整一章来阐述劳动的解放价值。黑格尔指出,市民社会中的每个(男性)成员通过“他的技巧”和“他的经常收入和生活”证明“他是某种人物”,即具有作为一个完整市民的社会地位,并将作为产业从业者在这种得到承认的定在中找到“他的尊严”。

然而,随着劳动的伦理价值的提升,在逐渐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进行的无数活动中,哪些活动实际上属于劳动这一规范性的范畴,从一开始就是不清晰的。新教伦理以“入世禁欲”和勤勉工作为导向,其行为标准显然与新兴的经济理论完全不同。后者最初只想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遵守合同约定的劳动要求,因此将任何形式的强迫活动排除在其视野之外。在最初的模棱两可和意见分歧的混乱中,一种哲学话语迅速兴起,在这种话语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理论家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新的、被赋予地位的劳动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它的特殊价值可能包含什么?从约翰·洛克开始,一直到卡尔·马克思和汉娜·阿伦特,这种思想交流的结果是默契地在劳动概念上达成了一致。根据这一概念:劳动必须有改造实物的特征,目的是生产可销售的商品或消费品。然而,无论是否有意为之,这一规定的后果是,无数其他类型的行为,无论是服务、贸易还是照护,都不再被人们视为原初意义上的“劳动”,从而无法在概念上被归类。公众舆论迅速地追随哲学话语的结论,并被这样一种概念所引导,即从根本上说,劳动仅仅是对一个物体的物理改造,目的是生产可消费的物质产品。在这种还原主义的阴影下开始的20世纪现代史也成为一部关于“劳动”含义的斗争史,其中的每一个时代和所有阶段都潜移默化地、几乎不显眼地打上了这种争议的烙印,即:其他类型的社会必要活动是否值得被视为和被社会承认为“劳动”?本文的任务是简要梳理与“劳动”相关联的这些领域的概念争论史,呈现劳动概念内涵扩展的几个阶段,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劳动概念如何在避免内涵无边界扩展的情况下仍然得到有意义的使用?

文章来源: 国外理论动态微信公号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

夏培耀 :《劳动年代》

数字劳动背后,

是我们每一个人

张文曦

上午11点半,你收到一条“您的外卖已送达”的送餐提示,你在11点下的单,在半个小时后拿到了热腾腾的外卖。午休的时候,你如往常一样刷着手机,看到一个知识付费课程里的内容和你现在的工作息息相关,你觉得课程介绍的内容正是你提升工作效率所需要的技能,于是你购买了一个付费课程。加班至晚上8点,疲惫让你不想再挤地铁回家,你打开网约车平台,5分钟内坐上了回家的车。洗漱过后,你躺在沙发上百无聊赖地刷手机,看到关注的主播又开播了,你为她按下了点赞按钮。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是,社会正在往数字化方向发生变化。

在社交媒体开放和共享的口号下,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成果被商品化,持续不断地为社交媒体累积数字资本并实现增值。消费者在享受和分享各种信息的同时,正成为生产者。

在数字化浪潮下,支撑社会正常运行和日常衣食住行的劳动模式逐渐由单一的传统劳动变为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两者并行。

我们身处其中,享受着数字劳动带来的自由,也必须接受它的不确定性。究竟什么是数字劳动?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又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数字劳动》的主编佟新聊了聊。

文章来源: 硬核读书会微信公号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

朱鸣冈:《劳动的人》

家庭劳动论争

上野千鹤子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最大理论贡献是发现了“家务劳动”(domestic labor)。“家务劳动”是将“市场”与“家庭”的相互依存关系连接起来的缺失的一环(missing-link)。近代工业社会分离了“市场”和“家庭”,在这样的历史固有空间中,将这种分离连接在一起的关键一环就是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近代才诞生的概念,它不是超越历史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于家务劳动历史性的提问,成功地明确了近代社会中存在的对女性固有的压迫形态。

文章来源:社會學會社微信公号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

周洪生:《我送东风去四平》

“不躺平”的前提是劳动尊严

邱泽奇

本文即指出,数字时代劳动属性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提供劳动机会,让人们都有机会参加劳动,是数字时代社会发展最大的积极面向。让劳动不只获得货币报酬,还依然享有尊严,是数字时代的难题。我们特推出本文,以供读者参考。

文章来源:社探索与争鸣杂志微信公号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

杨树有:《大变靠我们大干》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