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娥冤教案一等奖 另辟蹊径

窦娥冤教案一等奖(为什么元朝的文人没有继承和发扬宋词,而是另辟蹊径开创了元曲)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4 21:35:20 浏览17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元朝的文人没有继承和发扬宋词,而是另辟蹊径开创了元曲

词在宋代已发展的相当完备,成为成熟独立的文学体裁。元曲是元代开辟发展的新兴文学样式,影响广泛深远,但其艺术高度及完备性不及宋词。元曲的发生发展是民族文化表达新诉求适应新潮流在新领域的开拓创造。

黄梅戏继严凤英大师后,有马兰吴琼等五朵金花,韩再芬不是五朵金花,她属于第三代的吗

韩再芬是略晚于“五朵金花”的、严凤英大师之后的、第二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不是第三代,她和“五朵金花”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同伴关系,不是师承关系。

1980年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学校的黄梅戏演员马兰、吴亚玲、吴琼、杨俊、袁玫——被称为“五朵金花”,她们是继严凤英大师之后实现新中国黄梅戏第二次复兴的、承上启下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她们每个人都为黄梅戏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五朵金花”中的袁玫较早改行涉足影视业,同样成绩卓著。

1978年,10岁的韩再芬考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班,两年后就登台演出,几乎排练了严凤英大师的《天仙配》《女驸马》等所有代表作。1984年韩再芬出演《郑小娇》《小辞店》等剧目,以其扮相俏丽可爱、演唱纯真自然的突出表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严凤英同志早年(20岁之前)表演音像失传的遗憾,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普遍喜爱。此后,韩再芬在继承和创新、经营剧团和培养新人等多个方面,敢闯敢试,再创佳绩,推出了《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新经典剧目,成长为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领军人物”。










学校检查教案和作业有制度,奖优惩查,但校长也做不到,中层管理者该怎么办

学校检查教案和作业有制度,奖优惩查,但校长也做不到,中层干部应该怎么办?

学校检查老师教案奖励优秀的 批评差的,这很正常,而且必要。至于校长做不到,这也很正常,没有多少大惊小怪的,中层干部应该实事求是反应情况,不搞弄虚作假,这样老师反而尊敬校长,认为校长尽到力量了,可以谅解。

校长在学校是法人代表,学校是校长负责制,学校大事小事,都得管。学校出什么问题了,大事小事都得负责任 。

校长不是神仙,校长也不一定什么都好,有的校长自己教学能力不一定很好,但是他她们能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用各种方法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把学校工作搞好了,他她们就是一个好校长。

校长代好主科,当然好,对老师起个示范作用,但有些校长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可以尽量不代主科,或者跟老师讲清楚,只要校长一心为老师,一心为学校,老师心中会有一杆秤。会作出正确的评价。

校长写好写不好教案,只要处理得当,不会影响老师的备课质量。

这是我的看法,对于校长来说,诚信比虚荣好。只要校长诚信,教案差点没问题 ,图虚荣,老师一定看不起。校长们如何对待这件事 ,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

关汉卿的《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

关汉卿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他的杂剧,是推动元杂剧脱离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曲艺术创作走上高峰的旗帜,并对后来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悲剧《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他的喜剧轻松、风趣、幽默,是后代喜剧的楷模。他的杂剧无论在艺术构思、戏剧冲突、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许多方面,都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经验。他的许多杂剧经过改编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为人民所喜爱,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但是,元明清三代只有少数慧眼独具的评论家能正确评价关汉卿。有的人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贬低他的影响,如朱权说“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明代有的封建文人还肆意篡改他的作品,把《窦娥冤》改成一部“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的庸俗喜剧《金锁记》,磨平原作反抗的棱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关汉卿的作品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早在一百多年前,他的《窦娥冤》等作品已被翻译介绍到欧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汉卿的研究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出版了他的戏曲全集。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隆重举行了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年纪念大会。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豫剧为什么感觉有很多哭戏

不啻河南豫剧,地方曲种尤其是北方戏曲,悲情戏或苦情戏都相对多一些,其原因比较复杂,试着约略做个回答。第一个原因,演员的原因。有过登台表演经历或经验的都知道,悲剧比喜剧、正剧表演相对要容易一些,观众情绪调动等方面也相对容易一点,说白了就是戏好演。第二个原因,观众的原因。地方戏曲大多发源于民间,其观众主体也是普通民众,由于戏曲形成所处时代原因,观众中文盲比例比较高,生活也比较悲苦,哭情戏不仅能和他们的处境、心境相契合,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听的懂、理解的了,因此,就有了曲高和寡的说法。第三个原因,演出场所和钱少的原因。由于过去交通落后,城市人口较少等原因,地方戏剧团,想在戏园子演出养活自己比较困难,要想生存必须走出园子走入乡间,因此,在演出场地不断变换、舞台特别简陋、经费缺乏的情况下,悲剧在布景、服装等方面花费要少一些,更容易准备一点,因此,上演悲剧,也是因应现实的一个手段吧。

喜欢什么样的曲种、剧种完全是个人偏好,但现实中,文化层次高一些的人,相对更喜欢或更偏爱喜剧或正剧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