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鬼 相信 这个 世界有鬼 世界 世界上有鬼吗

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8-01 23:25:03 浏览1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中国古代的智识阶层来说,鬼,包括由鬼引发的各种民间信仰,一直是个暧昧不明,最好敬而远之的存在;而对于许多现代学者来说,鬼更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主题。

所以,当我们打开一本中国通史类或者文化类的书,我们一般不会在上面读到有关“鬼”的内容;即便是在宗教研究著作中,与仪式崇拜等相比,鬼似乎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在图书市场上,除了文学作品外,我们能看到的关于鬼的主题著作则更少,且要么是较为浅显的资料整理,要么是为了破除迷信而写的。

但是,鬼在中国文化中,真的不重要吗? 始于史前时期,在现存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记载的鬼(或者说“鬼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历程中始终与之相依相随,流变共生。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读过或听过鬼故事——人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物种,一方面对未知事物有天然的恐惧感,另一方面又有寻求惊险刺激事物的心理需求。而我们大多数人对中国传统鬼故事的了解,又基本来自明清文学,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再往前,有宋代的《夷坚志》,有唐传奇,有六朝志怪——虽然这些鬼故事大多已经失传,只有一些后世的辑佚和摘录。这些文学作品不断重塑着鬼的形象,构成了今天大众对鬼的认知。

而对于早期中国的鬼,相信很多人是不怎么了解的。即便是在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很多认知也是有限的,是会随着考古新发现逐渐改变的。比如,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个流行观念,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即汉末之前,中国是没有天堂、地狱以及清晰的来世观念的。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等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学界才逐渐对这一观念做了修正。所以目前所见与鬼故事、冥界、墓葬、民间宗教等相关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明清和唐宋时期,而对早期中国的鬼的探索则相对较少。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的这本《早期中国的鬼》( 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将他关于“鬼”的研究成果融入一书,内容上化繁为简,叙述上简约流畅,很适合大家来补上这一课。

展开全文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跟随蒲慕州,进入幽都,追溯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隋唐统一国家之前所存在的鬼观念。

在早期中国, 鬼和神两个词经常混用,且鬼一词并不限于“人鬼”,也泛指“精灵” 。当时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民众,都普遍认为人死后会成为鬼。如果得到适当的葬礼和祭祀,它就能安息;而没有得到适当的葬礼和祭祀,或者早亡和横死,就会变成“厉”(恶鬼),回到人间纠缠或伤害生人。

其解决之道,一是安抚, 二是驱逐。根据《日书》,当时的“驱逐”不需要依赖专家,也不需要请求神灵给予帮助。每个普通人只要按照仪式来操作,就可以驱鬼,简单且便宜。

在先秦的鬼故事中,鬼如同一件“事物”,且多不与人交流。有一个故事表明,鬼喜欢白色茅草,不喜欢穿太多衣服,讨厌不干净的祭品和来墓地偷吃贡品的人。

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建立,冥府开始逐渐官僚系统化。

东汉的墓葬文书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就像人出生后,要到官府去登记在册;人死之后,同样也需要到阴间进行登记。阴间的“地下丞”“主藏君”“主葬郎中”等官员负责收发与死者有关的文件以及安排他们的陪葬品。

这个想象出来的阴间,越来越接近人间的官僚环境,这进一步导致了 鬼的形象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多以人的形象出现。这一趋向在六朝志怪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阳间所欠缺的诚实、正义、不加掩饰的爱,可以在志怪所描述的鬼世界中找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构建出来的世界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避难所,就像‘清谈’的世界一样。在那里,陷入困境的文人墨客得以找到庇护。”

经过这种由精英撰写和收集的鬼故事,鬼的形象被重塑。这种经过改造的鬼的形象,又重新向大众传播开来,形成了一种鬼文化。从此,鬼的文学形象被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智图景之中,无论是否相信鬼的存在。

东汉末年,道教发展成为一种集体宗教。

道教文化中的鬼与志怪有很大不同,它们 自始至终充满恶意,只会给人带来伤害,而道或者道士就是世人得到救赎的唯一希望。

汉末以来,战争和瘟疫带来大规模灭绝的恐慌。因此,在早期道教典籍中,我们经常看到鬼以一种集体形象出现,且数量大得吓人,百万鬼兵戮尽大地的描述可能就是基于当时的历史现实。

它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被战争和疾病撕裂和摧毁的社会:因生灵涂炭,几乎普天之下尽为鬼。不仅人类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命运,官邸、旅社、军营、房梁、马车、道路、水井、炉灶、池塘、沼泽等一切世间事物都被毁坏殆尽,变成了鬼。早期史料中的鬼是表达自己的不满、想要为自己报仇,或者打算处理自己未竟之事的单独个体。而 道教典籍中的鬼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委屈、悲伤、痛苦和恐惧。因此,此类文本的出现代表了和解共生的集体需要,以及与可怕的现实作搏斗的渴望。

同一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后,它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社会中已有的流行民间信仰,包括对鬼与灵的崇拜。所以在这一阶段的许多佛教典籍或故事里,会将僧侣描绘成具有驱鬼能力的人。但是仅显示他们有能力驱鬼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证明他们的能力大过本地其他宗教信仰的能力,其中就包括道教。

而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他们首先都得与中国原有的鬼观念做出一些妥协,借着容许鬼存在的在地观念——比如早期佛典的译者在翻译一些代表精灵的梵文词语时,无论善恶,常常使用同一个字“鬼”,这继承了它在中文本身的含混性——佛教将中国鬼吸纳到它的系统中,成为“中国的佛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在佛教到来之前,中国人在鬼的来源问题上,一般没有道德方面的关系,比如饿鬼,就是因饥饿而死的鬼;而佛教中的“饿鬼”则是一个概括性词语,是对犯了不同错事的人的惩罚,让他成为饿鬼,在地狱中忍受各种痛苦。

那么,回到一个我们可能都被问到过的问题:你相信鬼的存在吗?

对于古代大多数平民来说, 他们没有不相信鬼存在的选择。鬼,作为一种集体想象,其结果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真实文化实体。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确实是有一个鬼的世界,虽则它在广被接受的文化话语体系或宏大叙事中并不明显,但这个阴暗的鬼世界一直是中国过往的一部分。如果不了解鬼,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认知就不可能是完整的。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早期中国的鬼》

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有一个鬼的世界,它在广被接受的文化话语体系或宏大叙事中并不明显。然而,这个阴暗的鬼世界一直是中国过往的一部分。想要完整认识中国,洞察历史与人心,就不能不了解鬼。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宗教、历史、社会理论、心理认知等多角度,追溯了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存在的鬼观念;并将中国的鬼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鬼进行比较,揭示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

本书原以英文写作,书名为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 ,2022 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作者将之前自己关于鬼的诸多研究成果融入一书,内容上化繁为简,叙述上简约流畅,更适合大众阅读。

此中文译稿经作者蒲慕州亲自审定。

——在这里看我们的新书喔(<ゝ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