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姜女 秦始皇 长城 成为 如何孟姜女 如何 孟姜女哭长城

从“杞梁之妻”到“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是如何成为背锅侠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8-01 06:49:09 浏览1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孟姜女哭长城”作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不仅因为孟姜女和范喜良的凄惨爱情,得以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了后世抨击秦始皇残暴统治的一个侧面证明。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以泪水哭塌长城这种故事都太过夸张,那么这个故事的原型到底是什么,秦始皇又是如何成为“背锅侠”的呢?

根据历史学家的追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其实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杞梁之妻”。

根据《左传》的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年),齐国大夫杞梁率兵讨伐卫、晋,次年回师途中,又奉命讨伐突袭莒国,结果不幸战死沙场。

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将杞梁尸身运回临淄,杞梁妻子迎丈夫灵柩于郊外,恰好遇到齐庄公派人前来吊唁,杞梁妻认为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因此予以回绝。齐庄公得知后,于是亲自前往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郊外。

纵观“杞梁之妻”整个故事,不仅与秦始皇、长城毫无关联,甚至与秦国都毫无关系。那么,今天的“孟姜女哭长城”又是如何出现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展开全文

1.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哭戏。随着“杞梁之妻”故事的流传,或许是为了增强故事性,更加突出杞梁妻的凄惨,从战国中期(约前350年)开始,人们开始给杞梁妻这位刚烈女子加上了“哭戏”。以至于后来杞梁妻的哭腔都演变成了齐国的“国俗”,并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例如《孟子·告子下》便记载,“淳于髡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锦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2.西汉时期:哭塌城墙情节。西汉立国之后,随着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学说开始广为流传,人们普遍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在这种背景下,“杞梁之妻”的故事开始逐渐夸张,以至于后来出现了杞梁妻哭塌城墙的说法。例如刘向在《列女传·齐杞梁妻》中便说,“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諴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3.汉末三国:开始与长城关联。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为了痛斥修筑长城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创作了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由于当时战乱频发,百姓民不聊生,出于对朝廷的不满,《饮马长城窟行》广为流传。

陈琳的这首乐府诗原本并无具体人物,但因其中有“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几句,于是便有人将之与“杞梁之妻”联系起来,认为其中的“死人骸骨”便是杞梁骸骨,“贱妾”则是杞梁妻,结果杞梁夫妇的故事开始与长城联系在了一起。

4.南北朝末:杞梁身份的转变。南北朝末期,北齐为了防备突厥、契丹和北周,从天宝三年(552年)至承光元年(577年)短短二十余年间,先后八次修筑长城,繁重的劳役让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有人充分发挥想象,将北齐的暴政与秦朝修筑长城的苦役相联系,使“杞梁之妻”的故事逐渐带有反筑城徭役的意味,而杞梁的身份开始从为国捐躯的武将,演变为了遭受徭役之苦的民夫;杞梁妻的形象,也开始向着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过渡。

5.唐朝时期:故事基本定型。由于经济繁荣、国势昌盛,百姓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强,这促使了唐朝文化的繁荣。这种背景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唐代《雕玉集》收录的《同贤记》中,记载了着这样一个故事:燕人杞良为逃避秦始皇筑城苦役,逃匿至孟超家后园树上,见到了正在池中洗澡的孟女仲姿,孟仲姿因身体被杞良看见,于是便以身相许。婚后,杞良又返回筑城,主典怒其逃走,遂将杞良打死,并将尸体筑于城内。仲姿寻夫,至城下痛哭,城墙崩倒,露出尸骨,不能辨认。仲姿刺指血滴骨,终得丈夫遗骸,收回安葬。

故事中,不仅齐国的杞梁变成了燕国的杞良,而且故事情节也更加完善和生动感人,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故事开始真正与秦始皇修长城联系了起来。

到了唐朝末期,僧人贯休创作了诗歌《杞梁妻》,其中写道,“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寒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的《杞梁妻》可以说是对春秋以来杞梁夫妇的传说来了个大汇总,杞梁正式被塑造为了秦始皇时修筑长城的役夫。唐朝中后期,由于国家动荡不安,百姓因为深受战乱和劳役之苦,这个新的故事广泛被百姓们所接受,以此宣泄心中的不满。

6.唐末宋初:“送寒衣”情节。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石室中发现了一大批唐代、五代珍藏书卷,其中说唱文学故事的底本称为“敦煌变文”。在“敦煌变文中”,有一篇《敦煌掇琐》,其中描写了“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子不复归。造的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的情节。

按照其中所述,秦始皇时期,曾从甘肃、宁夏附近征调了大量民夫去修长城,由于冬天的西北天寒地冻,妻子们便会将做好的厚衣服给丈夫们送去。可见,唐末宋初时期,不仅杞梁妻被称为了孟姜女,而且“送寒衣”的情节也被创造了出来。

7.元朝时期:故事更加完善。由于元代戏曲产业的繁荣,各种民间剧种蓬勃发展,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被创造了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孟姜女的故事也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此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钟嗣成的《录鬼簿》等皆有记载。

出于创作需要,杞梁的名字也被改得面目全非,出现了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等各种称呼,而且还创造出了包括范郎母亲在内的新人物,整个故事也被改编的一波三折,更加吸引人。

8.明朝时期:故事彻底成型。彼时,朝廷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再度大肆修缮营建长城,百姓们虽然不堪徭役重负,却也不敢讽刺当朝统治阶层,于是只好将不满发泄在了同样以修长城而闻名的秦始皇身上,这使得“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拥有了广泛市场,得以迅速传播

与此同时,由于戏曲小说的广泛流行,文人墨客们,在对元代以来的各种故事版本进行汇总梳理的同时,又增添了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故事情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至此终于得以完善。

如上所述,从春秋时期的“杞梁之妻”,到明朝的“孟姜女哭长城”,整个故事在历经一千余年的流传之中,经过历代的不断完善和加工,早已被改的面目全非,而原本与故事原型毫无关联的秦始皇,结果最终却成为了被抨击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