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山 历史典故 东山再起 什么东山 什么

“东山再起”的“东山”,说的是哪座山?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8-01 22:37:27 浏览10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相信大家都听过“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吧,但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成语中的“东山”指的是那座山?而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呢?

东晋王朝,注重家世

东山再起,是一个成语,其所指代的含义是失势之后再度得势。这个成语之所以有重新崛起的意思,全因其背后的历史典故,话还要从东晋年间说起。

在东晋年间,朝廷基于“唯才是举”的初衷,设立了“九品中正制”去广募天下人才。“中正”指的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才推荐官,大多是朝廷的官员。其通过家世门第、才学、德行来评定人才的等级,如果被评为上等,就能在朝中担任更高职务,

可九品中正制却逐渐成为了世家大族的立身之本。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中正官肯定会举荐自己的亲族入仕,一是为了壮大家族的势力,二是为了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于是,东晋年间的世家大族就掌控着极大的政治资源。

朝堂征召,却被拒绝

“东山再起”一词的主人公谢安就是生于这样一个高门大户。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谢”指代的便是东晋王朝的谢家。

谢安,其曾祖父是曹魏政权统治时期的典农中郎将,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长官。祖父是晋武帝时期的国子博士,还做过太子的老师。父亲同样也是朝中重臣,担任吏部尚书一职,掌管着朝臣的任免一事。

展开全文

所以,出生于这个家族的谢安,从小就拥有了常人所难以企及的资源。《晋书》中有载,谢安在幼年就展露出了令人惊艳的书法天赋,还得到了东晋宰相王导的赞赏。

才华横溢的谢安自然也得到了举荐,如果他愿意的话,势必能够在朝堂之上有一番作为。但是谢安却拒绝了朝堂的征召,因为他只想寄情于山水,不想入仕为官。

来到东山,寄情山水

谢安为什么只想偏安一隅,不愿去朝堂上争一份功名利禄呢?这也与上文提到的东晋年间的九品中正制有关。在这种政治制度的影响下,不同的世家之间开始争夺利益。

在东晋的民间还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一说,只要谁得到了琅琊王氏的相帮,就能登上这天子之位。可见,世家在当时对社会局势的影响之大。

而在争名夺利的过程中,自然会造成伤亡。谢安就是不想被卷入这场权力争斗,才会拒绝为官。

于是,谢安就去往了“东山”。但是这“东山”指代的并非是一座具体的山,而是指会稽山一带。

谢安与好友王羲之、许询等人在此畅聊人生,吟诗作对,逃避着朝堂中的纷扰。王羲之也是在这里创作了名流千古的《兰亭集序》。

然而谢安游山玩水的日子在他41岁的时候就结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谢安之所以能在此过上闲散快活的时光,全是因为谢氏家族给予他的底气与自信。但此时他的祖父与父亲都相继离开人世,谢家在东晋朝堂上的影响力开始减弱。复兴家族荣光的这个重任,就自然落到了谢安的肩上。

复兴家族,东山再起

在这个时候,征西大将军恰好又向谢安发出了邀请,想让他来军中担任军师,此时的谢安也就接受了命运,他答应了这件差事。

在任职期间,谢安迎来了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场战役,即淝水之战。

众所周知,东晋时期出现了多民族并立的局面。北方的少数民族虎视眈眈,其中前秦在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区域后就生出了问鼎中原的野心。

公元383年,前秦君王苻坚亲率80万大军南侵东晋,然而此时的谢安手中只有8万兵马,在谢安看来,要想以少胜多就要出其不意,一招制敌。

因此谢安策反了前秦将帅朱序,与之里应外合,在双方决战之际让朱序扰乱前秦军队。最终前秦大败于晋军。

除了在军事上所展现出的才华外,谢安在政治上的成就也不小。谢安辅佐着年幼的晋孝武帝坐稳了这帝王之位,还为幼帝除去了朝中权臣桓温。

谢安对桓温采取的是“缓兵之计”,桓温比谢安大8岁,谢安利用的就是这个年龄差,将桓温拖到死。由于桓温想要让朝廷给他加封九锡的爵位,但这九锡可是封建古代最高的礼遇。

曹操和司马昭都曾经申请过加九锡头衔,桓温此举不就是摆明了他想要谋权篡位。但谢安不能明着反对,毕竟朝中桓温的势力很大,所以他就拖着桓温的文书,不给他答复。

无法得到加封的桓温只能等待文书的确认,而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他也就被耗死了。

所以,房玄龄在《晋书》中才会这样评价谢安的,“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谢安在东晋年间挽救了步入衰颓的谢氏家族,也撑起了岌岌可危的东晋王朝。因此后人从谢安的这段人生经历中就提炼出了“东山再起”的这个成语,用来指代再度出任要职,再次奋起,从而改变局势。

而这东山也并非是一座山,指的是会稽山一带,是谢安当年寄情山水享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