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永 婉约 苏轼 千古 名言

苏轼的这首词,婉约起来比柳永还过分,其中一句更是千古名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23 02:19:02 浏览10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说起苏轼,往往让人想起标志性的豪放派诗词。其实,在苏轼之前,词作基本上就是婉约小曲,虽然零星有些阳刚之作,但公认是《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横空出世,才将宋词划分为婉约和豪放两种泾渭分明的风格。

苏轼既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又是其巅峰和集大成者。通常人们都会认同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的评价: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然而,要开创一种风格,必须是对原有风格娴熟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够完成。苏轼虽然以豪放派词作享誉文坛,对于婉约词,其实也是非常精通的。有些作品,如果蒙上作者姓名,很难让人相信,这和“大江东去”是出自同一人手笔。比如下面这篇《蝶恋花·春景》就是如此: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展开全文

这首词写得非常凄凉,而且还流露出一些迷茫,让人捉摸不定。一般来说,对于这种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写作背景来深入了解。这首词的年代,有着多种说法,但毫无疑问都是苏轼在贬谪或者外放时所作。因此,苏轼的迷茫,就是情有可原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一幅晚春景象:花儿的残红逐渐褪去,树梢之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空中飞舞,溪水则围绕着村落人家流淌。树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越来越远,然而在天涯之中,哪里又没有芳草呢?

在前半部分,苏轼的笔下充满着诗情画意,勾勒出了一幅暮春图。只不过,在后半部分,却让人感到了深深的惆怅。词人用柳絮的飞扬,表达了美景的流逝,以作伤春之感。然而,作者又在感叹,难道天下之大,竟无一处风景吗?

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自然是其中最出名的词句,成为千古名言,但它的用法却有了明显的改变。现在这句话,多用来安慰失恋中的少男少女,苏轼使用的,明显是《离骚》中“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的含义。他当时遥望随风而去的柳絮,自然而然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如果说上阙写的是景,下半阕却增加了人物的登场。围墙内有位少女在荡秋千,围墙之外的行人路过,围墙内佳人的笑声却渐渐消失。声音的消失,让行人感到惆怅,仿佛自己的多情,却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对于下半阕,这首词写得相当精彩,也引发了后世的诸多争议。行人其实就是苏轼自己,这点没有问题,但为什么却将自己的心绪不佳,归结到围墙之内的少女呢?

这恐怕是苏轼流露出的复杂感情,他被外放的时候,已经过了盛年。虽然满腹才华,却没有能够得到施展,这是他在中晚年的感慨。然而,围墙之中的少女,却是最青春、最活泼、最浪漫的时期,对于苏轼来说,这就值得羡慕。

另外,墙外的行人只知道墙内是少女,并不知道容颜。墙内的少女,对于墙外更是一无所知。她之所以停止了笑声,有可能是因为玩够了回家休息,但她的正是无忧无虑,根本没有像行人那样,充满着成年人的各种苦恼。因此,在词人看来,这也就是一种“无情”。这种无情,便让词人发出了无限感慨。

在小珏看来,这首词不仅写得绮丽,而且还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上阕和下阕分别是两幅画面,只是画面的内容,作者却故意遮掩,并没有让人尽揽无余。这首词,小珏认为也可以算是朦胧词吧。